为什么说共享农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走在乡间的小道上,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农耕生活返璞归真,宁静致远!
早些年日本就出现了观光农业。一个小村庄搞的不是现代农业,而是原始农业。毛棚木屋,穿蓑衣打赤脚。晚上这里的农民演完戏,穿上西装开上车到城里泡酒吧去了也好惬意啊!
我是职业农民,我也一直在想我的未来。要么就是多包田多种田,我的朋友圈里一个种了3千亩田的年挣百万。他包的田全是环鄱阳湖沃野千里平原田,大的一丘田有百亩。这样的模式很难复制!我种的在丘陵区,种400亩我感觉是到了极限。
我就想到了代耕农业,一个适合丘陵、山区农村发展的模式。最早代耕是,出去打工的乡亲。倒找钱给代耕户每亩50元那时是要交农业税的。我现在代耕的是一亩找我1000元。田是他自己的,1000元就是机耕机收种子化肥农药管理费。稻子收多收少是他的。这是建立在乡亲们对我人品的信任上的模式。
要想把这模式跟城里人合作,就需要一个摄像头。通过这个摄像头跟认领的田主建立信任。这也复合时下的安全农产品的追责制(可溯源)我用我的良法、良知、良心为你生产安全稻米。现在的农村很多房子是铁将军把门的,花个千把元租下,搞个民宿供那些认领的田主下乡住住何偿不可得?
欢迎各“老爷”来认领你的田!我在赣西北,山水武宁县等着你!这里的山美、水甜绝对的没污染。还要告诉一个秘密,同样的水稻品种种在这里口感就是好!米饭香有嚼劲!湖区的田产量高,口感软!
给点我的理解吧,大家探讨一下:
要谈共享农场的发展前景,首先要说明共享经济的发展前景,有两点:
1、共享经济这个术语最早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Spaeth)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从狭义来讲,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商业模式。(摘自网络词条)
我的理解是,在一个具体的市场经济项目行为中,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调动所有资源要素,使供应端、服务端、消费端共享项目的运营和成果,实现共享共赢的成果。
这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后的,适应市场需求产生的新经济模式,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项目资源,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闲置资源和废弃物;
——可以凝聚消费者,形成利益相关体;
——在共享成果的同时,可以共同分担经营风险;
2、基于共享经济的优势,2017年7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八部委下发《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改高技〔2017〕1245号),全面鼓励共享经济的发展。
其次,具体到共享农场上
3、共享农场是中国经济的价值高地。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城市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农村则相对落后,虽然也搞了十余年的新农村建设,但真正成功突破具有复制推广价值的案例还少之又少。而近年环保治理的要求、城市土地资源的匮乏、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三大矛盾促使全社会乃至每个人都将目光愈来愈多的投向了广阔的田野。
所以,共享农场也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追逐的产物。
4、也正是因为农村的相对落后,在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经济性)、农产品环保性、田园观光、农事教育、户外活动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价值空间。
基于以上四点,共享农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当然,农业经济具有投资大、回收慢的特点,同时农村的投资环境和城市比相对落后,搞出成功的共享农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不主张单纯宣传共享农场概念,而应当在不管是农村项目还是产业项目、服务业项目中如何灵活运用共享经济观点,认真分析项目资源情况,提升项目价值空间。
标签: 多利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