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易县清西陵的慕陵“外俭内奢”?
慕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寝。
道光皇帝为什么三次选址两次建陵?为什么他的陵墓叫做慕陵?他的陵墓为什么没圣德神功德碑楼?为何一向节俭的道光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却花费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
慕陵就是在中国即将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营建的。陵寝占地面积只有45.6亩,在西陵帝王陵寝中葬的人数最多的一座陵墓,除葬有道光之外,还附葬有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这次道光建陵,吸取经验,按照“选建万年吉地,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的原则,对陵寝规制做了重大的改革和裁减,使慕陵成了关内九座帝陵中最为独特的一座。
帝陵选址最终定在了西陵,道光帝终于如愿以偿。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龙泉峪陵寝在承修大臣工部尚书穆彰阿、户部左侍郎敬征、礼部左侍郎宝兴、工部右侍郎阿尔邦阿的亲视下破土动工了。动工之前,道光皇帝说:"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易耳。"并又一次亲自对龙泉峪万年吉地工程作了具体的规划,下谕旨日:"酌改宝城规制。方城、明楼、穿堂诸券、琉璃花门、石象生俱著撤去。大殿三间单檐。成做俑路不必接至大红门。至地宫宝顶、月台、丹陛并建石牌楼一座,俱照所议办理。宫门前著建一路三孔桥。"确实,建成后的慕陵与清其他帝陵建制多有不同,不仅裁撤了大碑楼、石象生、华表、二柱门、三座门、方城、明楼等建筑,而且缩减了一些建制,像隆恩殿由重檐五间改为仿效盛京福陵、昭陵的单檐三间歇山顶的回廊式,大殿及月台四周撤销了石栏杆,东西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前神道桥由三路三孔拱券桥改为单路三孔拱券桥。
这个道光帝还真是维护他节俭的光辉形像。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试想前面宝华峪出了那样的漏子,哪个大臣还敢怠慢对之啊。因此,整个龙泉峪陵寝工程,虽说裁减了诸多建筑,但据查考,此陵共耗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比建筑宏伟、工艺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花了三十七万两,比穷侈极奢、耗费无度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也多花了十三万两。
那么,慕陵如此糜费,到底与其他清帝陵相比,它的奢华之处在哪呢?
将慕陵跟别的皇陵相比,有什么不同!
这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
首先就是慕陵周围墙垣砌筑方式与众不同。一般陵寝的围墙,上身大多是糙砖灰砌,外表涂抹红灰,缝隙刷红桨,而墙的下肩采取磨砖对缝,干摆灌桨。这种磨砖对缝、干摆灌桨的工程做法,不仅费时费料,而且工艺十分复杂,造价很高,但是慕陵围墙从底到顶都全部采用这个方法垒砌,而且墙顶一改惯制用黄琉璃瓦覆盖。远远望着慕陵,以木材原本底色作基调的各组建筑,在灰黄相融的陵墙围护中,显示出一派清明肃穆、朴实凝重'的气质。
第二,就是慕陵减裁三座门,只是改变以往工艺简单、砖瓦木石结构而已。慕陵用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完全用巨石构成一处三间四柱三楼的牌坊替代三座门作用。牌坊上的瓦垅、吻兽、斗拱、椽飞、梁枋等等都不是木制,全都是用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这项工艺要求精、雕刻难度大的工程,它的花费远非木刻所能比拟的。
第三,就是慕陵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的木架构件全部用的非常名贵的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产于南方闽、粤、江、浙、川、贵等地方,历代帝王早对楠木建筑青睐有加,不仅因为楠木防蛀功能无比,而且时时发出清香,醉人肺腑。由于多年采伐,到了明清时金丝楠木已经是十分珍贵稀少,又加上运送又非常艰险,所以很多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丝楠木。就像雍正泰陵的隆恩殿,只有门窗、梁柱用金丝楠木,其他各处都是用他木材代替,就连殿内八根明柱也因为楠木不够粗壮而采用包镶的方法来加大粗度,这都是因为那时已经没办法采伐到像明十三陵大殿中那种粗实的楠木。也正因为这样,慕陵之前的清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以及各皇后陵寝都没有一处三殿木料纯用金丝楠木的。而慕陵就连柱子、梁枋等全是独根楠木,这不能不令人惊异。
除了慕陵的所有木件构件用的是金丝楠木外,慕陵的奢华还体现在别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奢华的慕陵吧!
标签: 易县清西陵